中医当自强 前路定明朗
2015年10月5日,中国医学家屠呦呦摘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桂冠,实现了中国科学获诺奖零的突破。这个奖,更系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当然,屠呦呦获奖,中医药在世界上闪光,并不能真正解决当前中医的困境。
中医在新时代发展受阻,虽然由多种原因合力造成,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便是自身短板。站在大时代的风尖浪口,中医药到底该何去何从,以我看来,至少先要解决好下面几个大问题。
解决教育培养问题,让中医后继有人
不少年轻的医学人才在选择职业生涯时并不青睐中医职业,这不仅使得一些医术高超的老中医后继无人,也阻碍了我国的中医药研究。这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出在中医教育上。中、西医起源于不同的哲学范畴,但是咱们现在的中医学教育还是按照西方大学教育体制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教学效果是打了折扣的,从而造成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再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中医类的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前途堪忧,这更是直接造成了中医人才数量的萎缩。所以,在教育培养方面,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又怎么让他们能够顺利就业,安心中医岗位。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说到振兴中医上来,如果连中医医生都成了“稀有物种”,大谈中医药和中医文化的传承便成了废话,梦话。
去伪存真,还中医药以真实面目
比如讲,以中医为核心的养生已传承了数千年,而近些年来养生更是得到了大众的热捧和青睐。这种现象本来是好事,可转眼好事变坏事。一些披着中医养生外衣的“伪养生专家”,浑水摸鱼,开讲座,上电视,利用人们热爱中医药的广泛社会基础,无底线地夸大自己的水平,甚至于把一种中医技法或偏方说得神乎其神,几可包治百病。等到接二连三的养生骗局被揭穿时,广大群众对中医与中医药的信任感,可以说是一降再降。鉴于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不能任这类骗人钱财、害人性命,玷污中医形象的“专家”再横行于市了。而我们的中医药工作者,更应承担起向大众普及中医药养生、治病知识的责任,要与那些打着中医名号的“伪中医养生专家”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正本清源、去伪存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中医药,信任中医药,选择中医药,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刻不容缓
有些事实令人痛心,如许多中医药研发成果由于没申请专利,导致大量中医理论知识、独家方剂在传承中流失,不再回归。在我们很多人轻慢中医的同时,外国人却盯上了中医,打起了“小算盘”。近些年,周边一些国家有意淡化中医药起源于中国的历史,有意混淆我国中医药的知识产权,比如咱们有个邻国便说中医本为“韩”姓。说起来似是笑谈一桩,但是我们不珍惜自家瑰宝,任其成了“无主物”,等到被烙上了别家大印,飞入他家了,还真是没脸再笑得出来。曾在《北京日报》上看过一则报道,它讲:“中医药起源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古方。但据数据显示,当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韩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专利,占领了我国国内中药市场近30%份额,以及超过90%的国际市场份额。”别人的“小算盘”打得哗哗响,形势实在逼人,中药专利保护已迫在眉睫。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蕴藏着巨大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对其开发利用,不能只是加盖“防盗水印”,还要撑开法律“保护伞”,更要放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地位加以布局,扎实保护好源头,让中医药永远姓“中”,切莫坐视其被冠他姓而不“喊停”。
争取国际话语权,彰显中医药影响力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如果中医药在国际上体现不出分量,失去话语权,不但会遭遇大众冷落,连自身的生存都会很困难。没说话的份儿,就只能乖乖当哑巴,再好的东西也吆喝不出去,最后当然只会落个“货烂人亏”的尴尬结局。所以进,中医药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主动拥抱世界。如果不走出去,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国际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法规、行业标准的参与权、话语权,最终难逃中医药被边缘化的命运。因此,中医药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主动“发威”,勇于参与大型的国际医疗活动,用事实说话,用无可争辩的疗效说服人;中医界要积极争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机会,不能亦步亦趋地被每个数据都出自他手的标准牵着鼻子走。这样,中华医药才能“有戏”,有全世界都能看得见的“大戏”!
只要我们正视中医药在当前这个时代凸显的自身缺陷与不足,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充分发挥它的长处,那么,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在人类医疗体系中占据更瞩目的地位。“中医当自强,前路定明朗”,我坚信!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识, 文章来源于黄春芝原创投稿,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