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事
胡翦
林语堂在论述中国人的系列文章中,曾揶揄中国人的“补文化”。是的,吃这件事情,除了对抗饥饿,提供身体运转的基本养分外,还肩负着“缝缝补补”的重任。
但这个和肾虚又有什么关系呢?
肾虚这个词被标签化,或者说成为一种黑色幽默了。事实上,肾虚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事情:如影随形,若即若离。理论上不存在一个人在漫长的一生当中从未有过中医意义上的肾虚体征。
所以,反过来讲,肾虚不一定就是病态。
肾虚不过是人体由生到死,由壮及衰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家们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肾乃做强之官。肾实际上代表着先天的“存款”。人的先天存款是一定的,你取用的多,它自然就减少的快;到最后,如果存款没了,自然之道还允许你“透支”一点。但透支肯定是有上限的,“出来混,迟早要还”。
根据古人的推理,婴儿在母体中,通过脐带和胎盘来摄取营养,所以出生后,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张三丰著有《无根树》,其中有句:无根树,苦海舟,荡去漂来不自由。
所以,肾虚是一定的。更不是难以启齿,或者说玄之又玄的。
所以我个人也反对把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甚至肾气虚、肾精虚等等,没有太大意义。既然肾为先天之本,就是推动人体运转的原动力。原动力不强、不够、不久,那么整个机体的运转,肯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都知道大河有水小河满,但从来没见过,大河没水了,而小河还能持续满盈。这个大河,就是肾作为原动力的状态。
人哇哇落地后,进入一个消耗先天原动力或者说元气的过程。中医认为元气是不能补充的,道家或者说古代的修炼家认为元气能补。他们认为人在特定状态下,能接通“先天一气”,补充元气。可是自古到今,接通先天一气的理论汗牛充栋,也多能自圆其说。又有谁见到或者验证过接通成功的?因为推理一下,接通先天一气,必然能长生不老,甚至返老还童。
“欲知不死法,需问不死人”。谁见到过不死之人?
人若能不死,“刍狗”没了,让天地情何以堪?
所以,中医的基本观点,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节欲宝精,健康生活,少用、慢用元气,是养性延命的根本。
因而,中国人的补文化,实际是在正常的。查漏补缺,是人生的常态,肾虚,也就不再是一个贬义词,或者被窄化到“他好我也好”的男欢女爱的领域。
在我看来,中医就是一门查虚、理虚、调虚的学科。
除了肾虚外,中医还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两虚等说法,我试着从我的理解来谈谈:
什么是气虚和血虚?
既然古代中医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那么气和血就无法割裂开来。
在中医的语境里,气不是确指气,血也不是确指血。据说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看到水蒸汽冲茶壶盖。所谓气血其实就是指水蒸汽冲壶盖的这个过程或状态。假设你气虚、气滞……那么就是说冲击的力度、频度不够,所以你这个人就发动不起来,发动不起来就“上不了高速路”。
如果一个人气虚,那么很有可能血虚;
如果一个人血虚,那么必然气虚;
血虚必然气虚,气虚未必血虚。否则血如何成为气之母?
气虚:如果一辆车的喷油嘴性能不佳,不能很好的将汽油雾化,那么就会导致燃烧不充分、不猛烈。气虚就是喷油嘴不好。
血虚:97号的汽油肯定比92号要好。如果有天你加到比92号还劣质的汽油,汽车的动力和状态肯定不好。做个极端的假设,有天你去一个假的加油站加到了水,那么你的喷油嘴性能再好,水也不可能燃烧不是?
因此,气血两虚就很好的理解。喷油嘴和油质都不行,汽车还能轻巧快速的行驶吗?
什么是阴虚和阳虚?
在中医的语境下理解阴阳,首先要明确三个要点:
1.阴阳是相对的;
2.很多时候,阴阳不是确指,而是指代;
3.忘掉脏腑的阴阳观,
何为阳虚?比如你和女神郊游,人家开奔驰AMG排量6.0,你开夏丽排量1.4,那么和人家比你就是阳虚;何为阴虚?女神的奔驰车是7人商务座,你的夏丽是两厢4人座,而且油箱还漏油,那么你就是阴虚。既然你阴阳双虚,那就节欲保精,不要泡妞!
虚这件事情,基本是一虚百虚。中医补虚,就是做一个合格的物业公司,管理和修缮好身体这座大厦。